处暑已过第八天,暑热渐散,晨雾开始在田野间打转。农历七月初八,在老辈人口中是个特别的日子——“送穷日”。虽无官家节令记载,却在民间流传了上百年。顾名思义,这天被认为适合把一年里不顺的事、穷困的气、滞涩的运,都“请”出门去,迎接丰收与安宁。
七月在民间被称为“鬼月”,此时天地之间的阴阳之气微妙交替,七月初八恰处在暑热与白露之间,像秋天的前奏曲,音符里带着凉意与盼头。老话说:“穷气不送,福气不进。”于是这一天,人们会用一顿饭、一两个动作,把心中那股晦气轻轻送走,就像扫院落的落叶,不赶不行。
“送穷”一事,在古籍中时有记载。《荆楚岁时记》里提到正月有送穷,夏秋之交的送穷则是在一些南方渔村和农区流行的习俗,相传源于谢神报丰、驱邪纳福的民间信仰。七月初八之所以被选作日子,民俗学者认为,一是此时农事进入收尾与迎秋兼顾的阶段;二是八字在中国文化中寓意“发”,与“穷”形成巧妙对冲。古人讲究“以动化气”,小小的仪式感,像给生活安上一颗“吉祥的定心丸”。在江南的水乡,这天会有“送河神牌位”的仪式,把一个装饰了稻谷与小鱼干的纸牌顺水漂走,寓意今年的辛劳送至水乡母亲——河流,换来来年的丰盛平安。北方则多以扫尘、清理旧物来应景,把破旧、尘封的物什送出门外,叫做“扫穷门”。
展开剩余66%唐代诗句“人闲桂花落,夜静春山空”,虽写的是秋夜意境,却类似这种“静中送旧、暗里迎新”的心境。送穷日不过是把这种心境,落在了筷子和扫帚的实际动作里。
三样要吃:舌尖上的“送穷宴”
第一样:黄豆饭寓意金豆满仓,让财富像黄豆一样粒粒饱满。家常做法:黄豆提前一晚泡软,与淘洗好的大米同煮,水量稍多些,小火慢焖,出锅时搅匀,豆香与米香混合着暖意扑鼻。
第二样:葱油拌面葱谐音“聪”,寓意智慧、通达;长长的面条象征长运不断。家常做法:葱切段用油慢炸至金黄捞出,浇在煮好的面上,拌匀,加少许酱油调味即可。
第三样:蒸南瓜团南瓜色泽似金,团形寓意圆满。家常做法:南瓜蒸熟压成泥,拌糯米粉和少许糖揉成团,上笼蒸熟;放凉后沾椰丝或芝麻,甜香软糯。
一事要做:扫穷门
这天的“做一事”,便是“扫穷门”——把屋内角落长期不用的杂物、积灰扫净。有讲究的家庭,还会把尘土用簸箕送到院外,再撒一把米糠,寓意“外有余粮,家不缺食”。
处暑之后,蝉声渐稀,稻香渐浓,秋意在空气里沉甸甸地挂着。七月初八正居处暑与白露之间,像夏秋的分水岭。此时做送穷的动作,不仅是驱走“穷气”,也是给自己一个阶段性的整理:把生活收拾清爽,迎接新的一段时光。这种顺应季节的小仪式,不求大富大贵,但求心安气顺——这或许就是“送穷日”能流传几百年的原因。
七月初八“送穷日”,不是铺张的节庆,却像一杯温热的茶,为生活添了几分清新与笃定。不论是在热气腾腾的饭桌上,还是簸箕扫帚的动作里,这一天都在提醒我们:心里的尘土,偶尔要倒一倒;日子的缝隙,也要透透新风。天气渐凉,收与放之间,全在一念之间。送走的是不如意,留下的是人间烟火中的踏实。“穷”并不只是钱袋子的事,烦恼、病根、旧愁,都是。学会送走它们,才有地方迎来新生。
发布于:安徽省配资炒股官网开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